烟花爆竹的是与非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9日

来源:

阅读:418次

烟 花爆竹是中国为数不多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历史发明之一,且直到今天还在全球占有主导地位的中国原创的发明,并延续到现在仍然在该领域还占据领先地位的传统 商品。中国是烟花爆竹的故乡,烟花爆竹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可多得的瑰宝。烟花爆竹也是烟火学的分 支,其科学底蕴十分厚实。千余年来多少代人实践经验、智慧结晶与发明创造,早已构建起烟花爆竹的科学技术库。今天的烟花爆竹更是与众多的学科相互渗透、交 叉、综合,并融合了现代科学的高新技术元素,烟花爆竹是科学。

然 而烟花爆竹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受到过文化与科学发展的待遇,大多数情况下烟花爆竹产业是“打压”与“禁止”多于扶持与帮助。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大背景下,烟花爆竹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期间也经历了反反复复,直到今天烟花爆竹的“是”与“非”,“禁”与“放”的辩论仍然 不绝于耳,喧嚣尘上!贬之者:1)烟花爆竹是陋俗,竟有公知把烟花爆竹与封建社会妇女裹小脚的陋习等同起来;2)烟花爆竹是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是环境污 染的源头;3)烟花爆竹安全事故多。 褒之者:1)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对和平的向往;2)没有烟花爆竹的春节就没有了年味;3)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 唯一不按民族与地区而区分的民间风俗。它是中华民族共同庆贺新年的传统,反映的是我们民族积极向上的心理期盼,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烟花爆竹究竟是中华民俗还是陋俗?我们首先需要对民俗和陋俗做一界定,否则无法真正厘清“是”与“非”。民俗从广义上来讲,就 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 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 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而陋俗就是鄙陋的风俗习惯,通常是陋丑的,粗劣的,不文明的、令人讨厌的。

从民俗和陋俗的定义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烟花爆竹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具有传 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烟花爆竹的文化魅力就在于大至国家庆典(2013年12月31日晚世界各地举办烟火晚 会,迎接2014年的到来!),小至民间婚丧嫁娶,她那清脆的爆响,五彩缤纷的灿烂,浓浓的芬香,总能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一下带入到另一个精神世界:初生 的婴儿施以了最圣洁的洗礼;新婚夫妇许下了最真挚的诺言;逝者的亡灵受到了最神圣的超度;出征的健儿得到了最美好的祝愿;凯旋的将士受到最热烈的欢迎;一 切喜庆悲愿都能在炮声花海中得到最尽情、最酣畅的宣泄......这种力量,这种方式是无法用其他任何物品所替代,是千百年来烟花爆竹得以传承至今的最重 要的精髓所在。燃放烟花爆竹是对悲情的倾泻,是对未来的憧憬,我们把火药的发明用于祈福而不是用于枪炮子弹互相杀戮,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与包容, 她对加强民族的融合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历代的文人骚客对烟花爆竹更是赞不绝口,古诗文中对烟花爆竹独有的赞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代 诗人马致远在《正月》诗中曾这样比喻烟花:“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明代诗人黎淳在《爆竹》中如此描绘:“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 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如此众多的优美诗句,淋漓尽致的勾画出烟花爆竹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此美好的烟花爆竹寄托着中华民族上千年来对幸福的期 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族复兴的追求,绵延至今,生生不息,烟花爆竹传承着如此美好的精神诉求。怎么会是陋俗?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民俗在历史的长河中 被时间所淘汰,而烟花爆竹至今还在绽放,就足以说明她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性基础,就可以证明她不是陋俗而是真正的值得传承的民俗!!!

众所周知:自2013年以来中华大地数度被雾霾所笼罩,可 是有关的部门不去追究导致雾霾和污染的根本原因,反而将中国的国粹烟花爆竹作为挡箭牌。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与同行合作,对北京地区 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 气溶胶,这些源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现在将这些真正严重的问题置之不顾,反而把祸水引向烟花爆竹。虽然烟花爆 竹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但把雾霾天气和pm2.5的祸源指向烟花爆竹,把这盆污水泼向烟花爆竹,都是没有充分依据的,千年花炮不是也不应该是雾霾气候的“替 罪羊”!2013年5月,浏阳市人民政府邀请全国专家学者、环境专业检测机构和新闻媒体到燃放现场见证实验,其检测结果说明: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影响是微小 和可控的,并不是传说中的洪水猛兽。其次,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赵家玉、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潘功配等烟火学科领军人物为主,长期组织花炮主产区浏阳、万载、上 栗、醴陵的广大花炮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成功研制出了无烟、低碳、无硫新型原材料并普及、推广使用,还对纳米、稀土与烟花产品对接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大型焰火燃放活动环境污染监控机制。事实证明,使用环保产品燃放焰火,其污染程度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有网友引用卫生专家阚海东的话:烟花燃放对雾霾天气造成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但 和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等污染源相比,更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的媒体只想着找到说辞和借口来掩盖本质 性的根本因素,以此来误导公众把对污染和雾霾的关注度进行转移,而帮助权力体系和强势产业对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破坏的影响。综上所述,烟花爆竹不是环境的破 坏者、更不是雾霾的罪魁祸首。媒体要加强对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等对大气造成的破坏的产业、产能作负 责任跟踪,并予以曝光和监督。让这些产业能够加大对自身的改造,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从根本抓起,从源头控制,经过全程有效的改造,把各种污染降低到最小 的范围,同时还烟花爆竹以清白!

烟 花爆竹还有一个被诟病的就是安全事故多:“央视大火”“河南炸桥”等重大安全事故引发公众等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招致对烟花爆竹行业的诋毁,其次生 产、仓储等过程中也都极易发生事故。所以烟花爆竹安全问题更引起各方的指责,再加之烟花爆竹非生活必需品且售价不菲也是人们对烟花爆竹的损之、毁之的原 因。但事实真的如此嘛?其实烟花爆竹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她的安全性能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和提升,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储存、运输和燃放事故呈逐年下降的态 势。据国家安监总局对烟花爆竹产业的追踪、调查情况来分析2013年事故发生率较上年有明显幅度的下降,所发生的生产事故的责任主体为非法、违章生产为 主,包括河南炸桥的烟花爆竹都是源自非法生产和运输的。而燃放过程中的事故大部分为燃放人员的违反操作方法所引起的,据笔者对亲朋好友的调查:大约95% 的人员从来不阅读烟花爆竹的警示语和燃放说明,对烟花爆竹的危害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导致燃放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烟花爆竹的燃放有一定危险性 这是众所周知,但公众对其危险机理知之甚少,这也是很多燃放事故的原因所在。简言之:烟花爆竹的安全问题实质是可控的,关键是要做好管控。从生产的角度来 分析就是要加大对非法生产的企业实行强制关闭,整合好现有生产企业,进一步规范生产流程,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违规违章的操作,把各类事故控制在萌芽状 态。从运输的层面来看:对运输车辆、人员及行驶过程的全程监控是杜绝各种事故的根本;从储存情况来讲:严格控制明火入库、避免在库区内的二次作业是关键, 同时管住进出车辆和人员的火源、火种。加强装卸人员的教育,装卸产品做到轻拿轻放。消费者安全燃放是烟花爆竹行业必须解决的关键,我们的产品如果能从科研 出发研发出更安全的产品,则燃放的安全完全可以把事故降到最低程度。果如此则烟花爆竹的产业将会得到良性循环,作为一名从事烟花爆竹多年的工作人员,我们 有理由相信:烟花爆竹不是陋俗而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不是洪水猛兽更不是环境、雾霾的制造者,也不是安全事故的根源。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对安全的宣传,加强对 烟花爆竹的管理,积极正面引导公众对烟花爆竹正确的认识,我们的烟花爆竹的事业一定会迎来新的辉煌,让马年吉祥的炮竹声增添新春的喜悦,让绚丽的烟火映照 着马年更加吉祥,灯火灿烂嬉笑欢乐声回旋荡漾,让燃放烟花爆竹的民俗不断传承,让璀璨的烟火伴随我们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